全文搜索
标题搜索
全部时间
1小时内
1天内
1周内
1个月内
默认排序
按时间排序
为您找到相关结果15个

新老两代接棒传承红旗渠精神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在她儿时的记忆中,爷爷奶奶拿着原始简陋的工具跟她讲:“看,这就是当年我们修渠的工具。我们就是用这样的工具把渠建成,你们这一代才有了水喝。” 在红旗渠精神的影响下,在祖辈人的熏陶下,牛琳琳报考了旅游专业,毕业后考到了林州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,从事接待讲解的工作。参加工作十余年,牛琳琳先后接待了大小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22-10/19/conte... 2022-10-19

青年洞彰显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...

“蓝天白云做棉被,大地荒草当绒毡。高山为我放岗哨,漳河流水催我眠!”没有工具自己制,没有炸药自己碾,没有石灰自己烧,没有水泥自己造,逢山开洞,遇沟架桥,一锤一钎,肩抬手搬,不屈的林州人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一曲战天斗地的壮歌。修渠10年,有81位年轻人倒在工地上。林州人的豪迈、乐观和牺牲精神感染着游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07-09/04/conte... 2007-9-4

郑国:集蹩脚间谍 <BR/>与水利大师于一身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...

因此,当郑国这样一位曾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、整修鸿沟之等工程的水利家献上计谋时,秦王便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,任命其主持工程,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予以支持。 不巧的是,水渠尚未修成,郑国的间谍身份就被曝光。秦王十分愤怒,郑国则辩解说:“我确实是作为间谍来到秦国,但开挖这条水渠只不过能为韩国争取几年时间,而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24-03/02/conte... 2024-3-2

红旗渠精神:奋斗出的“幸福”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...

修渠、护渠到讲渠,半个世纪以来,一家三代人的生命与红旗渠紧紧连在了一起。 “精神历久弥新” 申伏生,林州市委原宣传部部长,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研究员,土生土长的林州人,自20世纪90年代起,就致力于红旗渠精神的研究,出版了《红旗渠精神读本》《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》等作品。 谈起有关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的重要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19-10/01/conte... 2019-10-1

红旗渠精神:自力更生 无私奉献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...

在10年的修渠过程中,林县干部群众始终坚持“自力更生,勤俭建渠”的方针,坚持“不能等、不能靠、不能伸手向上要”,坚持问政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集思广益、群策群力,坚信“一颗红心两只手,自力更生样样有”,奏响了“自力更生是法宝,众人拾柴火焰高,建渠不能靠国家,全靠双手来创造”的生动赞歌。
zzwb.zynews.cn/html/2021-07/01/conte... 2021-7-1

“红旗渠总设计师”杨贵逝世 享年90岁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...

削山凿洞架桥修成红旗渠 林县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、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,是个山高坡陡、土薄石厚、水源奇缺、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,面积2046平方公里,其中一半是荒山。 1960年2月11日,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工,其中总干渠71千米。参加修渠的干部民众每天每人只有0.5公斤原粮、1.5公斤蔬菜。没有款项、物料自己筹,不会技术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18-04/11/conte... 2018-4-11

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1960年,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,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。 取水,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,落在了母亲肩上。女人力气小,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。母亲扛着空桶,穿着湿透的棉衣,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:“你上渠!渠里不来水,你别回家!” 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11-10/17/conte... 2011-10-17

非常时期的非常工作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“老百姓修渠,每天补助饭钱,每人5毛钱,不给工钱,原来一天上3000人,后来一天上到8万人,三班倒,人停工不停。只两年零几个月就修好了。最后一算账,花了800万。” (上接C03版) 两年修成邙山提灌站 修邙山提灌站的时候,我了解到邙山头有个桃花峪,这个地方不错,但还归荥阳管,旁边有个古荥公社提出从邙山头修,我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07-12/05/conte... 2007-12-5

一生为公为民 生祠遍地乔县令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...

乔璧星除在中牟县大力推行“一条鞭法”革新外,还做了大量实事,如劝课农桑、修渠筑堤、治病防疫、捕捉蝗虫等。乔璧星还经常空闲时去一些村庄、田间体验生活,帮百姓干农活、吃农家饭,有时也会住在百姓家。白沙、万胜两镇去的次数最多,这两处也是后来给他建生祠最多的地方,几乎每个村都有。
zzwb.zynews.cn/html/2019-12/27/conte... 2019-12-27

溱洧:凝重的文明咏叹调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刘文学指着新郑境内的三岔口说,这里就是溱洧二水交界处。 “根在黄帝故里故都”系列报道之七 溱水、洧水,新郑境内两条著名的河流,与裴李岗文化遗址、具茨山(始祖山)、轩辕丘一样久远,而春秋战国之时兴亦勃焉、衰亦忽焉539年的中原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郑韩国都,又让溱洧在2700年前的历史星空中大放异彩,溱洧几乎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08-07/23/conte... 2008-7-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