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搜索
标题搜索
全部时间
1小时内
1天内
1周内
1个月内
默认排序
按时间排序
为您找到相关结果10个

南水北调通水十年|守好一库碧水 只为源头“好”水来--中原网...

据2023年公开资料显示,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.95米;河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回升1.41米;北京市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,自来水硬度降低至120毫克每升;沧州地区400多万人告别高氟水、苦咸水……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为沿线缺水地区实现优质水资源供给、水资源配置、生态环境改善、产业...
news.zynews.cn/hn/2024/06/08/1307... 2024-6-8

【新春走基层】出沙漠记_手机中原网

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 牧民依明·麦提库尔班 居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 以牧羊为生 这里的牧民是我国生活在沙漠最中心的居民 深处塔克拉玛干沙漠200多公里 居住的是用胡杨和红柳编织而成的笆子房 喝的是苦咸水,不通路、不通长明电,没有网络 伴随着中国脱贫攻坚步伐 达里雅布依迎来历史性变革 2017年 国家修建了从...
news.zynews.cn/eyes/2020-01/16/content_12044822.htm 2020-1-16

为百姓端一碗安全水——中国大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--河南新闻...

    贾根生是河南省中部临颍县台陈镇邓庙村村民,因为当地处于苦咸水区域,多年来老贾和大多数村民一样,每天依靠购买矿泉水烧茶、做饭。直到不久前,村里打了眼500米的深井,让包括邓庙在内的7个村庄1万多人的饮水难题成为历史。     王公伟在村里开了一家门面不大的商店,早先主要的生意就...
news.zynews.cn/2015-01/07/content_10... 2015-1-7

芝田镇8000余人喝上放心水--郑州晚报--中原网

    据了解,以往该镇芝田村的居民饮水都是靠自己打井抽地下水,水质不好,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。芝田村村民李建国告诉记者,以前他们喝的都是从井里打上来的水,喝起来很涩,带着异味,有时候还发黄。“往后也能喝上自来水了,真好!”李建国乐呵呵地说。随着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,芝田村等村庄引用苦咸水的历史...
news.zynews.cn/2013-12/27/content_88... 2013-12-27

2011年投资再创新高 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 --即时新闻--中原网

告别苦咸水,喝上自来水,这是春节前河北曲周县依庄村的一大喜事。“甘洌的自来水喝在嘴里,甜在心里,家里的储水缸终于下岗了!”农民任青松感慨万千。 依庄村的变化,是水利惠民生的真实写照。 民生优先,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。2011年,国家安排中央投资770亿元用于民生水利,占全年中央水利投资的67.5%...
news.zynews.cn/2012-02/01/content_18... 2012-2-1

淮河污染致癌症高发:沈丘县1年因癌死亡两千人 --即时新闻--中原网

这一年,国家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,着手解决农村人口饮用高氟水、高砷水、苦咸水、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、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的问题。 2008年前后,在距离下湾村两公里远的地方,一口深200米的机井终于打成。 下湾村民以为盼来了活路。不过癌症还在继续。 2008和2012年,刘永凯的儿媳与母亲分别患乳腺癌去世。
news.zynews.cn/2013-06/28/content_55... 2013-6-28

中国西北干旱地区部分百姓逐渐脱离“救命水窖” --即时新闻--中原网

但使用水窖集雨是常年干旱地区百姓的不得已之举。一方面水窖雨水内含杂质,并没有进行净化处理;另一方面,一些干旱地区水质为高氟水、含砷水、苦咸水,长期饮用对人体对造成一定伤害。 对此,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,通过建设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、分散供水工程、农村自来水入户工程等,使部分干旱地区群众吃水不再...
news.zynews.cn/2011-07/29/content_96... 2011-7-29

济南日报:南水北调工程 龙起神州润泽泉城 --即时新闻--中原网

南水北调东、中、西三条线惠及黄淮海流域5亿人,为44座大中城市解决缺水之忧和择水之苦,仅东、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就可使1亿余人直接受益,彻底改变华北地区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、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质的地下水的命运。 经济效益 预估每年拉动中国经济0.2—0.3个百分点 除了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外,...
news.zynews.cn/2012-08/17/content_29... 2012-8-17

实地探访滦河源头 不择细流终汇成京津“水塔” --即时新闻--中原网

30年前,随着国内首个跨区域水利工程—引滦入津工程的建成,涓涓的滦河水跨越近300公里的路程流入津门,结束了天津市民喝苦咸水的历史。30年后的今天,引滦入津工程依然发挥着“生命线”的作用,保障着天津经济社会的发展。为了探寻当前引滦入津工程的现状,日前,记者随“饮水思源—引滦入津工程30周年采访团”来到滦河源头...
news.zynews.cn/2013-08/20/content_64... 2013-8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