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搜索
标题搜索
全部时间
1小时内
1天内
1周内
1个月内
默认排序
按时间排序
为您找到相关结果11,084个

运河千年“豫”新生丨大运河造就“东京梦华”,开封要为“一座桥...

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三营告诉记者,汴河是北宋时期通往京城最重要的一条运河,每年向京城漕运粮食最高近900万石,而当时东京城内另外两条负责漕运的河流——蔡河和五丈河,每条仅能运送六七十石粮食, 汴河这条黄金水道几乎托起了整个京城的物资给养需求。
news.zynews.cn/hn/2024/06/20/1319... 2024-6-20

时政新闻眼丨从古田到延安,这次重要会议传递哪些鲜明信息?--中原...

习主席当时说:“在古田会议召开85周年之际,我们再次来到这里,目的是寻根溯源,深入思考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、为什么出发的。” △王家坪革命旧址。(图/视觉中国) 今年6月,习主席带着深邃思考来到陕西延安,出席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。 17日上午,在出席会议之前,习主席带领军委一班人和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瞻仰王家...
news.zynews.cn/toutiaojujiao/2024/06... 2024-6-20

文化中国行丨让非遗“破圈”!“白字戏”创新传播焕发生机--中原网...

当时共有32个剧团获得“天下第一团”的称号,广东省汕尾市的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就其中之一。 因为方言的局限以及剧种的限制,白字戏一度难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,加强对白字戏的传承与保护,大家想了很多的办法,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人才。海丰县白字戏剧团现在有60多名成员,已经出现了很多...
news.zynews.cn/zgjj/2024/06/12/1311... 2024-6-12

一见·从一所学校,看东西部协作这项大战略--中原网--国家一类新闻...

时光向前。2021年,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,当时任闽宁镇党委书记张文接过闽宁镇荣获的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荣誉奖牌时,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:“一以贯之,刮目相看!” 一以贯之,着眼的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。 “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,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、协同发展、共同发展的大战略,是加强区域合作、...
news.zynews.cn/toutiaojujiao/2024/06... 2024-6-19

科技向新|我们在科技方面应该有非对称性“杀手锏”--中原网--国家...

2013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、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说:“过去三十多年,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,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,早期是二手技术,后期是同步技术。”这是特定时期的跟随战略,也是当时情境下不得不为之的策略。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善,我国与国外科技发展水平差距将越来越大。
news.zynews.cn/toutiaojujiao/2024/06... 2024-6-24

【HERE郑州】揽壮丽山河 读万年中国--中原网--国家一类新闻网站...

郑州商城也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邑。公元前14世纪,商王朝将都城迁往郑州黄河岸边的敖山上,在今天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邙岭上,还能寻到商代敖都城墙的斑斑陈迹。公元前13世纪,商王朝又将都城迁回地近亳都的殷地,在今日郑州小双桥,发现有面积达600万平方米的盘庚迁殷的都城遗址,遗址内保存有城墙遗存、城壕遗存、...
news.zynews.cn/yaowen/2024/06/17/131... 2024-6-17

6月11日媒体看郑州|央视:郑州多措并举防暑降温

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位于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,整个遗址坐落在郑州市管城区。20世纪50年代,考古工作者先在郑州二里岗一带发现商代遗存,后又发现商代早期都城遗址。1959年,历史学家郭沫若来此考察后,挥毫写下“郑州又是一殷墟”,代表了当时学术界对郑州商文化遗存的认识。 点击查看完整报道: 《走进郑州商都遗址博...
news.zynews.cn/zywzhuanti/1309...html 2024-6-24

【HERE郑州】博物多闻,打开郑州的另一种方式--中原网--国家一类...

《尚书》有云:汤既黜夏命,复归于亳。作为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,商代将自己的开国之都定在此,并取名为“亳”。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基本陈列“巍巍亳都 王都典范——郑州商代都城文明展”上,1000余件代表早商文明的青铜器、玉器、骨器、陶器等文物,展示了“亳都”当时的文明与辉煌。
news.zynews.cn/zz/2024/06/19/1318... 2024-6-19

实探河南抗旱:政府协调增加变压器 喜迎降雨浇透种植大户农田...

三日前,6月14日,大雨尚未来临,顶端新闻记者走访了沙坡池村附近的大片农田,虽然当时气温高达40℃,但仍能看到不少村民抗旱的身影。 村民朱转付是其中一位。他说,前日晚上看天气预报说当天有雨,但到中午了雨仍不见踪迹。等雨迟迟不来,自6月初刚播种浇地之后,他又开始今夏的第二次浇地。
news.zynews.cn/hn/2024/06/18/1317... 2024-6-18

寻迹“亳都”:媒体嘉宾齐聚河南博物院,共鉴文化遗产活化利用...

比如我们馆内收藏的杜岭方鼎,高达近一米,其铸造工艺和体量在同期青铜器中都是罕见的,它是郑州的象征,更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。而在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器,展现了商代时期我国瓷器制作的成熟程度,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。此外,还有大玉璋,它是商代重要的礼器,见证了当时的礼仪制度和宗教信仰。”...
news.zynews.cn/zz/2024/06/20/1319... 2024-6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