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搜索
标题搜索
全部时间
1小时内
1天内
1周内
1个月内
默认排序
按时间排序
为您找到相关结果62个

土墩下的王陵(上)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黄肠题凑是周代出现的,汉朝全盛,现在发现最多的就是汉朝的黄肠题凑。它就是把柏树做成一段一段的,按照规定的损口,做成一个方形的地宫,里面再放上棺口。 看得出,保存完好的“黄肠题凑”确实经受住了2000多年的考验。同时也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:墓主人身份非同一般。
zzwb.zynews.cn/html/2008-07/18/conte... 2024-5-20

洪福齐天 悠悠千年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据村民姚随房回忆,早些年在寺院内的左侧有一棵柏树,十几米高,两人合抱那么粗,树盖很大,“1958年,县里用这棵松树做了一艘大花船(用于摇花船活动,摇花船又叫‘划旱船’‘采莲船’,摇花船流行于我国山东一带,人们用它来祝福新的一年家人福寿安康。据记载,此项活动已有300多年历史)。”姚随房说,在寺院正前方还有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15-03/26/conte... 2015-3-26

龙湖镇 “百场文艺巡演进基层”启动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...

仪式结束后,演出在舞龙《金龙狂舞闹龙湖》中拉开帷幕,盘鼓、歌舞、秧歌、哑剧、走秀、三句半、群口相声等逐一上演,节目形式多样,内容精彩纷呈,现场气氛热烈、观众笑声不断,特别是荆垌社区戏曲《搬迁》、梅山村小品《精准扶贫》、柏树林社区的三句半《我们社区新变化》等群众自行编排的原创节目,展现了龙湖广大群众在党的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19-03/15/conte... 2019-3-15

中牟孤儿岗<BR/>赵氏孤儿避难地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...

采访结束,走到和田村口,翟书明引领记者来到一大片柏树林:“这就是赵家的坟,和三座庙的遗址挨得很近,就像邻居。” 已是阳春三月,依然春寒料峭,寒风肆虐,大雨如注,赵家老坟上伫立着数十棵柏树,郁郁葱葱,挺拔向上。 程婴救孤是绝唱 《史记》赵氏孤儿记载:赵盾(公元前655~公元前601,即赵宣子,嬴姓赵氏。春秋中前期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15-04/09/conte... 2015-4-9

一起听听二七区这些传统建筑的传说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...

现存倒座、大门、堂屋东西厢房、堂屋和三堂等一进院,面积约270平方米。倒座面阔三间;大门面阔一间;堂屋西厢房面阔三间,屋面塌陷;堂屋东厢房倒塌过半;堂屋面阔三间;三堂面阔三间。倒座后墙有窗洞3个,前墙有一门两窗,东西厢房和两正房,明间有两扇板门,两次间有直棂窗。宗祠院内有4棵柏树
zzwb.zynews.cn/html/2016-06/16/conte... 2016-6-16

老镇老村老县城的前世今生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在杜老先生的指点下,老城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。站街镇的制高点紫金山,有一段蓝砖砌就的残垣断壁,那就是遗留下来的老城墙。虽然残缺破败,依稀能寻到老城一度的辉煌。沿着石阶山路往上,有三棵柏树,并立有一块明代万历年间题写着“紫金山”三字的石碑,还有三孔废弃了的窑洞,人称此地为“三柏一石三窑”。
zzwb.zynews.cn/html/2019-10/23/conte... 2019-10-23

黄帝文化在嵩山 润泽百姓几千年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...

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,始于公元前422年,战国时期秦灵公祭祀黄帝。陵前的“黄帝手植柏”,距今5000余年,传说为当年黄帝亲手所植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。 “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就如滔滔江水,从黄帝起延绵至今,奔腾不绝,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”。近年来,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为世人心目中的盛世大典,“同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23-04/27/conte... 2024-5-15

斐度庙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中牟县姚家镇岗王村裴度庙门口左前屹立着一块崭新的石碑,上书“晋国公文忠裴度祖师万古流芳”,寺庙门口的空地上赫然矗立着两棵十多米高的参天大柏树,树龄1090年。寺庙由砖瓦木结构建成,斑驳的庙墙、褪漆的柱子、残破的瓦片,足以见证裴度庙历史的久远和沧桑。裴度庙内,裴度塑像面容俊秀,头戴金盔,身着红袍蟒带,脚蹬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14-06/12/conte... 2014-6-12

汉氏婆婆:千古贤仙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据74岁的周福枝介绍,每逢初一、十五,方圆十里的善男信女们都会过来烧香,有时候三五个老人一起,围着院子里的柏树转几圈,谈天说地,开心至极。 她还悄悄地告诉记者,奶奶的脸会变色,奶奶发光时,脸上可明了。有时她高兴了,脸上红扑扑的。“真灵!几乎是有求必应。”村里有个叫王银忠的,小时候他奶奶想保住他到此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15-07/10/conte... 2015-7-10

耳熟能详的二七纪念塔你真的熟悉吗?-郑州晚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...

塔前的两棵柏树象征烈士精神。据二七纪念馆提供的资料显示,其中一棵柏树是从新郑移植来的,树龄当时已有150多年,姿态十分罕见。而另一棵则是从碧沙岗公园移植的。两棵柏树从此在塔前并肩而立,共同守卫烈士英魂。 如今,树已成为塔密不可分的一部分,与塔身一起,共同构建了“二七纪念塔”的整体意象,成为城市变迁的目...
zzwb.zynews.cn/html/2015-07/23/conte... 2015-7-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