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搜索
标题搜索
全部时间
1小时内
1天内
1周内
1个月内
默认排序
按时间排序
为您找到相关结果85个

腰斩酷刑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韩信豪迈迎腰斩 殷商时代的死刑,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习俗,烧、烤、蒸、煮,无不围着口腹之欲打转。到了周代,“砍斫”逐渐取代“烹饪”,成为死刑的主流,有车裂、斩和杀三种。“斩”就是腰斩,“杀”是斩首。 腰斩在行刑时,犯人必须脱光身上的衣服,使腰部裸露出来,伏在铡床或木、铁的砧板上。普通人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09-01/15/conte... 2024-5-7

连载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据甲骨文记载,殷商时期一日两餐:第一餐称“大食日”,又称“食日”;第二餐俗称“小食”。 战国时期,规定更明确一些:一日两餐,称为“朝食”和“哺食”。第一餐朝食,时间是日出以后,大约在上午9点。第二餐哺食,在太阳偏西时候,大约是下午4 点。《说文》对“哺”的解释就是“申时食也”。“朝食”和“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22-07/25/conte... 2024-5-28

车罍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车罍的形制及外观与殷墟三期戚东墓的爰罍很近似,有着浓郁的殷商特征,它对于探索和研究商代晚期郑州一带商族政治、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zzrb.zynews.cn/html/2013-08/31/conte... 2024-5-22

11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“朋”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,最早像是两挂贝壳串起来的样子,是古代的货币单位。殷商时期,水陆交通不发达,产于南海的贝壳在中原地区十分珍贵。所以,人们就把贝壳作为货币使用。在古代,以五枚贝壳为一挂,两挂为一朋。《诗经》上说,“既见君子,锡我百朋”。“锡”其实就是“赐”的意思。“锡我百朋”就是赏我一百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1-02/18/conte... 2024-5-20

观星台之“中”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周武王灭纣后的第十二天,他登上了嵩山,即周人心目中的天室山,在山上祭祀上天,告知殷商已亡,并祈求上天保佑大周。周人认为他们是夏人的后裔,嵩山是夏人的神山,“夏之所兴也,祝融降于嵩山,”夏人的先祖还被封为崇伯,那么理所当然嵩山也是周人的神山。周武王的这次祭祀,堪称西周的开国大典,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08-06/18/conte... 2024-5-10

最早的禁酒法令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禁止饮酒的法令。周公根据原有的制度,参酌殷商之礼,建立了一整套的典章制度,是为“周礼”或“周公之典”。其中,周公对祭祀用酒、宾客礼酒、王之筵席饮酒、颁赐之酒等的用量、品种等都作了比较严格的等级规定,并设各级酒官,如酒正、浆人等。
zzrb.zynews.cn/html/2008-12/14/conte... 2024-5-18

国学课堂<BR/>汉字文化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在人类文明逐步递进的过程中,“道”从“道路”延伸成哲学的“道”、文化的“道”,“道”已不仅指“道路”之义了。自此伊始,中国古代哲人开始思考时空、自然、宇宙形成的因素,与殷商先民对天地万物始于“上帝创造说”有了本质的区别。“道”从道路向着哲学上的“道”转变,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原始宗教崇拜,到转向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6-03/03/conte... 2024-5-22

用诗擦亮“天地之中 华夏之源 功夫郑州”城市品牌-郑州日报数字报...

殷商建都固城池, 楚汉争雄续正统。 隋起运河联西东, 唐诗宋词唱大风! 贾鲁治水通漕运, 明清兴学启发蒙; 民国多难波澜起, 重整山河待后生! 汽笛声中, 火车唤醒辉煌的城! 满载着希望和梦想的火车啊, 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, 为郑州赋予新的使命! 乘着时代的春风, 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23-09/03/conte... 2024-5-15

无标题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本书自尧舜禹讲起,直到明清结束,参照中学历史课本的原型,依时间顺序,自青铜时代开始,尧舜禹无私禅让尊位,启凭借拳头开创“家天下”的夏,从此之后,实力成为王朝存废的唯一标准。殷商迁都、西周分封、秦始皇建立官制、汉朝分封、王莽改制、西晋南迁、隋唐之治,等等,都在初期干了点实事,饱经战乱的老百姓们也算是暂时安定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09-09/07/conte... 2024-5-13

古老的甲骨文有了新“活法”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与此同时,仍有3000多个甲骨文目前“无解”。“到今天仍然没有破译的甲骨文,基本上都是硬骨头了,因此哪怕只是破译一个字也是一场‘攻坚战’。”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彦民举例说:“比如殷商时期的灶具,今天的人见到实物可能也很难认出来,由这些器物象形而来的文字就更难辨识了。” 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9-11/06/conte... 2024-5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