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搜索
标题搜索
全部时间
1小时内
1天内
1周内
1个月内
默认排序
按时间排序
为您找到相关结果34个

随笔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手艺人也叫百工,“百”是一个虚数,意指各行各业,学界对传统手艺人分三类,一是民间杂耍艺人,二是各种工艺品的制作者,三是制作修补生产生活用品的手艺人。有时候一种行当也分几种,比如对付烂锅裂盆,就分焗、补、钉、糊几种,无论是哪一种,都属技术活之列。 常言说,“千金在手,不如一技傍身”,“天荒三年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5-02/03/conte... 2024-5-13

匠心匠魂: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家训探微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...

手工艺之所以能延续千百年,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手艺人祖祖辈辈的代际传承。 手艺人又称“匠人”“工匠”,在中国历史上早有记载,先秦时期的工艺类经典著作《周礼·考工记》对“匠人”就有记载:“国有六职,百工与居一焉。”“百工之事,皆圣人之作也。”北齐颜之推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中亦教导子孙:“积财千万,不如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8-06/08/conte... 2018-6-8

中原区14个项目角逐非遗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评审会上,令人眼前一亮的《线香制作技艺》《传统笙管制作技艺》《铜器失蜡法铸造技艺》《刘记全羊肉鲜汤技艺》《中原织锦》《李氏正骨膏》等14个项目从多年沉寂的幕后,走向前台,接受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的检阅。 在评审中,各传统项目的“手艺人”详细讲解了传统工艺的历史、文化背景、流传故事、传承人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20-06/12/conte... 2020-6-12

民俗文化节 新春奇妙游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小勺舀出糖浆,随着手艺人手腕晃动,缕缕糖丝顺着勺沿飘洒下来,一条呆萌的“龙”很快绘制完成。2月7日,记者来到位于黄河南街的金水区首届新春民俗文化节,感受这里浓郁的节日文化氛围。 糖画、美食、乐队、投壶……这场以“奇乐龍龍呆街新春奇妙游”为主题的活动,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。大家看演出、吃美食、玩游戏,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24-02/09/conte... 2024-2-9

随笔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篾匠,就是用竹子编制日常用品和工艺品的手艺人。它是我国一门古老的职业。在过去,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很多的篾制用品,尤其是在农村,几乎家家户户都需要篾制品,如箩筐、竹篮、筛子等。因此,在村民们眼里,篾匠师傅就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了。那时,大家由于看到篾匠师傅都是坐在那里干活,好像劳动量也不大,全凭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5-12/10/conte... 2024-5-10

自贡制灯人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年届六十的李大平就是这次制灯大军中的一员。在绿博园“2011迎新春大型灯会”中,他担任美工师,负责统筹全局,哪一天工程该到哪道工序,他心里都得有底,还要不时地协调各个工种间的衔接。论起自己制作花灯的历史,李大平已经论不清楚了,自己打小就喜欢这个,在自贡几乎家家都有做灯的手艺人
zzrb.zynews.cn/html/2011-02/11/conte... 2011-2-11

无标题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无标题 2月5日,山东省高唐县姜店镇西郭村传统坠面手艺人路林昌在制作坠面。春节临近,坠面的生意格外红火。坠面又称空心面,面条细如针尖,经过和面、抻面15道工序制成,在晾晒时会自然形成空心。 新华社发
zzrb.zynews.cn/html/2018-02/06/conte... 2018-2-6

古朴非遗带你穿越厚重历史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而这些非遗项目,绝大多数都是手工制作的,它们也许不像机器制作出来的那么漂亮整齐,但这些凝聚着手艺人手工劳动的小物件,却显得那样有温度,造型也大多很古朴,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文化是如何传承、延续下来的。” 传播中原文化 内外联动助力郑州非遗 郑州市自2006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,已公布五批共185项市级非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8-01/05/conte... 2018-1-5

用作品向英雄致敬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张振福说,作为一名手艺人,我用泥塑作品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、人民幸福安康!
zzrb.zynews.cn/html/2020-04/15/conte... 2020-4-15

黄河岸边的艺术创新与坚守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深秋时节,凉意袭人,却是黄河中下游采泥的好时候。“这个季节、这个地段的泥质最好。”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王玲眼中,取材于沉积千年黄河泥沙的澄泥砚,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,质坚耐磨,色彩各异,非石而坚于石,非玉而美于玉。 1986年,手艺人王玲跟随丈夫张存生从老家安徽来到郑州。一直潜心研究泥塑的张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9-10/26/conte... 2019-10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