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搜索
标题搜索
全部时间
1小时内
1天内
1周内
1个月内
默认排序
按时间排序
为您找到相关结果49个

密玉“月饼”增色中秋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本报讯(记者 赵文静 文∕图)中秋佳节临近,绿城艺术品收藏市场上“新鲜出炉”的密玉“月饼”,引得收藏爱好者啧啧称奇。 记者在一家玉器专营店内看到,这种令人垂涎三尺的“月饼”表面色泽金黄,花纹清晰玲珑,跟中秋节吃的月饼如出一辙,真可谓巧夺天工,只是拿在手中才感到更有“分量”。据销售人员介绍,这种“月饼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0-09/03/conte... 2010-9-3

神奇的俏色玉雕艺术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密玉雕刻对原料色彩的巧妙利用、根据原料特点进行创作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,圈子里把这种雕刻技巧叫做“俏色”。这样的创作要求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高的雕刻技艺。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考验,就没有对作品认识、理解的深度;没有高超的雕刻技艺,作品就没办法做到位。在玉雕界享有盛誉的河南省工艺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0-07/28/conte... 2024-5-18

200米地下惊现4吨密玉王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网上报纸-郑州...

本报讯(记者 许大桥 见习记者 赵文静 文/图)昨日,一块高1.5米、宽1.3米、厚1.2米、重达4吨的巨型密玉在新密市牛店助泉寺玉矿底下200多米采矿面处亮相。此玉今日将从矿底移出。 河南省珠宝玉石行业协会检测部门和多位省工艺美术大师、玉雕大师实地考察,认为该玉有很大开采价值。省工艺美术大师赵国安评价:“这块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07-04/23/conte... 2007-4-23

玩泥巴玩出大名堂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高级技师在技术密集、工艺复杂的行业中具有高超技能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技师中考评、聘任,是技术工人中技艺精湛、经验丰富和工艺加工生产制造的高级人才。 密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,近年来,新密市积极保护开发玉石资源,科技引领,各类精品频出。密玉产业的崛起,与一代又一代老艺人不忘初心、赓续传承分不开,与一批又一批的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22-09/07/conte... 2022-9-7

新密大型玉雕作品 《中华魂》主体竣工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...

本报讯(记者 郭涛 通讯员 李绍光)历经两年精雕细琢,昨天,大型密玉作品《中华魂》主体竣工,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。据了解,该作品使用的原材料独特,总重约4吨,高1.5米,宽1.2米,厚度1米,属大型优质密玉原石,是目前挖掘出的最高最重的纯绿色玉石。当前,第一阶段主体已经完成,正在二次规划,涉及调整进一步布局,细化人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23-03/30/conte... 2023-3-30

助泉寺村的山与玉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美玉通神,产玉之地总是美丽神奇的。新密市牛店镇助泉寺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。这里是密玉的主产地,玉石矿石分布在村里几架山上,散落的矿石俯拾皆是。昨日,记者来此感受乡村魅力。 助泉寺村地处新密市牛店镇北部山区,全村1800多口人,12个村民组。村支书刘建新在村里当了20多年干部。他告诉记者,村庄的名字来自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4-01/09/conte... 2014-1-9

心中的故乡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我的故乡位于豫西山区,那里三面环山,不但风景秀美,而且矿产资源丰富,著名的“密玉”即盛产于此。1978年冬天,我离开给予我生命、哺育我成长的故乡,应征入伍来到祖国的东海前哨。从此,我的心中便多了两份牵挂:一个是生我养我的故乡——那里有我日思夜念的白发亲娘、挚友亲朋,有我熟悉的山山水水、一草一木,还有我青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1-07/20/conte... 2024-5-13

图片新闻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由河南密玉雕琢而成的国宝——大型玉雕《勇攀高峰》现身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震旦馆。这个玉雕重达2.5吨、高1.6米,1959年至1962年之间,它由13位顶级玉匠历时三年半全力完成,是上海玉石雕刻厂的镇厂之宝。自40多年前雕成以来,这是它第二次走出上海玉石雕刻厂展出。 本报记者 许大桥 摄 (上海世博会相关报道见3版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0-05/04/conte... 2010-5-4

曾为革命老区 今成玉石新街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新密市牛店镇助泉寺村曾是革命老区,皮定均将军率领八路军在此抗击侵华日军。如今,这里已是我省最大的密玉集散地。数十年来,革命老区的沧桑变化,映射出红色中国的行进轨迹。 蔡二平家祖祖辈辈住在助泉寺村,他在村里公路边开了一家玉器店。他告诉记者:“助泉寺村山上原有两个村民组,那里就是当年皮定均部队驻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4-12/21/conte... 2014-12-21

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李桂玲坦言,相比密玉雕刻等非遗项目,新密造纸工艺、猴加官等项目的确离现代人的生活渐行渐远:“比如说造纸有40多道工序,非常复杂,而且成品的量也不大,在‘无纸化’阅读、办公的今天,这种技艺的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。”李桂玲表示,尽管如此,我市仍在积极进行非遗项目保护,记录郑州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两部书籍也正在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5-02/03/conte... 2015-2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