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搜索
标题搜索
全部时间
1小时内
1天内
1周内
1个月内
默认排序
按时间排序
为您找到相关结果4,175个

南泉寺汉白玉楞严塔落成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近年来,寺院先后恢复了大雄宝殿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等,今年又投资200多万元,恢复了五层楞严塔,楞严塔占地面积250平方米,塔高9.9米,五方形,直径3.6米,主要建筑为汉白玉雕刻而成,塔身刻有楞严咒,为镇寺之宝。全国楞严塔仅有三座,南泉寺楞严塔为其中之一。
zzrb.zynews.cn/html/2008-05/15/conte... 2008-5-15

中国古老的玉玦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汉代玉玦不多,风格沿袭战国,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。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,直径在10厘米以上,应是佩玉或符节器。 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,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。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,玦体比战国厚重。明、清两代伪古玉玦,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、锋利健劲的效果,往往徒具古形,缺乏古意。
zzrb.zynews.cn/html/2008-01/18/conte... 2008-1-18

木鱼声声传幽谷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主人一手拿着电刻刀,一手抓住这只兔子,正在雕刻它那柔软的毛,一根一根斜织着,可以想象这是一只奔跑的兔,后有猛兽,跑得飞快,毛发一律往后倒。主人专心地刻着他的兔,并不关心店里的生意,看客也忘了自己来干吗的,相伴左右,任时光静止,看兔子身上的毛越来越密集,变得蓬松,瘦弱的兔子眼见着就胖了起来。
zzrb.zynews.cn/html/2015-10/14/conte... 2024-5-15

古董局中局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从这些照片上看,这个玉佛头雕刻得十分精致,有唐代佛像的典型特征:面相饱满丰肥,额头宽阔,结构匀称,头顶的肉髻凸显,大耳下垂。佛头在闪光灯下晶莹剔透,温润透亮,用的一定是上好羊脂玉。最难得的是,在佛头双腮处有两团若有若无的红晕,让面部变得极其生动,更具人性魅力。
zzrb.zynews.cn/html/2012-12/25/conte... 2012-12-25

筷子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还有涂漆、涂金、雕刻、烫花等。各种筷子都有自己的特点。如金属筷子表面光滑,美观耐用,但导热性能强,容易烫嘴;塑料筷较脆而易变形,对皮肤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;漆筷质轻、美观、光滑,但漆是一种不利人体健康的有机物;竹筷和木筷质轻、美观、价廉,且对人体无害,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筷子。
zzrb.zynews.cn/html/2009-03/09/conte... 2024-5-9

我的收藏之道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梁思成说:“艺术之始,雕塑为先。”石雕又堪称人类最早的“雕刻”,是写在石头上的历史,它与陶雕、木雕、铜雕、泥雕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五大传统雕塑,在中国雕刻艺术门类中,算是“辈分”最高的,史前的人类就学会了在石头上钻孔打磨。翻开世界美术史,看看世界各大著名的美术馆,那些名垂史册、震惊世界的艺术品,居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3-10/30/conte... 2013-10-30

散文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鲁小胖还收藏一块瓦当,那是一行行瓦,排列到屋檐口时,套的一个帽子,上面雕刻着龙凤,他说那是在乡下一口老窑边捡到的,那只瓦当,是他前世的情人,就在那儿默默等待他多少年。望着已经废弃的土窑,他黯然神伤,仿佛听到一片瓦,在火中凤凰涅槃,在呼喊他的名字:小胖、小胖,快来呀!
zzrb.zynews.cn/html/2016-05/14/conte... 2024-5-10

辉煌历史的凝铸 厚重文化的结晶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...

此次烟标展展出了民间收藏者任进书收藏的《棋友系列》《锦绣中华》近200枚烟标。 任进书收藏的《棋友系列》《锦绣中华》近200枚烟标,集书法、绘画、摄影、雕刻和磨砂等工艺美术于一体,展示出象棋文化的灵魂,特别是以梅花残局为内容的系列烟标,弥足珍贵,值得鉴赏,给象棋文化展添雅,助威。
zzrb.zynews.cn/html/2016-05/16/conte... 2016-5-16

博古斋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不久,一座雄伟壮丽的“六柱五楼四牌坊”建筑就矗立在院子正中,再加上神雕手在所有的砖、木、石上雕刻的有吉祥寓意(九狮戏绳和源于俗语“算盘一响,黄金万两”的算盘等)及各种题材的传说(放牧八骏、刘海洒钱等)和故事(古城会、长坂坡前救阿斗等)更是锦上添花。
zzrb.zynews.cn/html/2015-05/14/conte... 2024-5-3

笔墨里的守望者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“情不自禁”,是牛犇对自己最初走上这条路时的最大感受。高中时,偶然看到一本关于篆刻的书,立刻被一方方造型各异的印拓所吸引,“感觉像得到了一本‘武功秘籍’”。从此,牛犇开始疯狂“修炼”。“没人指点,就在萝卜、橡皮上反复雕刻,同学都说我走火入魔了。”牛犇回忆说。
zzrb.zynews.cn/html/2014-11/26/conte... 2014-11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