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搜索
标题搜索
全部时间
1小时内
1天内
1周内
1个月内
默认排序
按时间排序
为您找到相关结果10,115个

带群众致富 为农民代言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经过努力,2005年全村已发展草莓180亩,草莓逐渐成为村里的一项支柱产业。2005年4月,他牵头由村里54户草莓种植户自愿联合,成立了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,并被推选为理事长。合作社实行“六统一”管理模式,即统一引进草莓品种、统一供应生产资料、统一进行技术指导、统一包装、统一品牌、统一销售。最终实现了草莓种植产、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9-12/11/conte... 2019-12-11

大棚种植富了十里铺村民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据村支书介绍,近几年来,村里积极调整种植结构,大力发展温室大棚,引导农民种植反季节水果和蔬菜,以增加农民收入,目前已发展大棚257座,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种植专业村,大棚种植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,预计今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可达6500元以上。
zzrb.zynews.cn/html/2007-12/18/conte... 2007-12-18

城里来的支书<BR/>成了百姓亲人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...

刚来时,许效常从石渣窝到东顶,全村330户群众家庭走个遍,尤其是对46户63口低保家庭和4个五保户,重点家访,促膝交谈。哪家多少口人、多少劳力、生活来源是啥;哪家多少只羊、多少只鸡、经营状况咋样,他都一一记录。短短两个月,就写下了3万字的民情日记和调查报告。郑冲村的现状是啥?群众要求做啥?今后的郑冲村咋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4-03/16/conte... 2014-3-16

中原河南:盛满丰收的田野 大有可为的土地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...

在河南省商水县杜店村,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,每50亩就有一眼机井,刷下电卡就能自动浇地,全村3000多亩地不到3天就能透浇一遍。渠相通、路相连、旱能浇、涝能排,土地平整肥沃,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在中原越来越常见。截至2018年底,河南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163万亩,农田基础设施显著改善,抗灾能力明显提升,中原粮仓牢牢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9-07/25/conte... 2019-7-25

把“穷山沟”变成“赛江南”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当前,泰山村有集体企业5家,固定资产近3亿元,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,全村实现基本生活村级供给。“在全面脱贫、全面小康的路上,我们没有落下一人一户。”乔宗旺说。 谁能想到,十几年前,泰山村又是啥样呢?村里流传着几句顺口溜:山上石头多,出门就爬坡,姑娘嫁山外,就数光棍多。2007年,在镇党委动员下,乔宗旺扛起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21-06/25/conte... 2021-6-25

跨越千年的宰相陈村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当记者问及村名的由来时,早已在此等候的陈永欣老人打开了话匣子:“俺村自宋朝就有了,全村170多户800多口人,无一杂姓,全部姓陈,都是北宋宰相陈省华后裔。这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一个以姓氏与官职命名的村庄。”据陈永欣老人讲,陈省华有三子:长子陈尧叟、次子陈尧佐、三子陈尧咨,史称“三尧”。因父子四人皆为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4-10/15/conte... 2014-10-15

倾情带富为乡亲<BR/>沙岗开出幸福花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...

20年来,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; 20年来,他带领湾左村群众走过了一道道沟壑,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,他用实际行动,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,用他们团结一心的干劲和毅力,书写了一个沙岗村由穷变富的历史。左留江连续多年被评为郑州市及新郑市“优秀村党支部书记”。
zzrb.zynews.cn/html/2012-07/04/conte... 2012-7-4

踏实种地保丰收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菜王村地处新郑市观音寺镇西南部,全村3600人、3050亩耕地,下辖7个村民组,是典型的农业村,发展集体经济,实现乡村振兴,必须围绕农业和土地。村庄采用土地托管,村民将土地交给村集体“保姆”种植,共同获益。 对于刘三海一样的种地“老把式”,照顾土地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。他浇水的麦田,就是村集体托管的土地,有了集体这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23-03/03/conte... 2023-3-3

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一生只想带领枣农奔小康-郑州日报数字报...

第二年,石聚彬再把红枣运到深圳。这次他轻车熟路,结果顺利地把红枣卖掉,大赚两万块,赢得了人生中的“第一桶金”,成了“万元户”。年轻气盛的石聚彬当着全村老少的面发誓,一定要带着所有人发家致富,让新郑红枣冲出河南! 历经坎坷 与家乡红枣结下不解之缘 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18-03/06/conte... 2018-3-6

坚持党建引领 推动乡村振兴-郑州日报数字报-中原网-省会首家数字报

腐竹厂停产多年,院子里杂草丛生,房屋内脏乱不堪,曹兰英就带着全村党员和村组干部整修院子。“院里的杂草有一人那么高,密密麻麻的,十几个人一天清理不到20平方米。”参与清理杂草的党员王爱国说。为了赶时间,曹兰英就自带锅碗、面条、馒头,中午和大家在院里用石头支个灶台做饭吃。“党员就得带头奉献,支部书记更应该...
zzrb.zynews.cn/html/2023-03/06/conte... 2023-3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