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搜索
标题搜索
全部时间
1小时内
1天内
1周内
1个月内
默认排序
按时间排序
为您找到相关结果20,874个

郑州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,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项,国保单位83项--中原...

郑州文化资源丰富,全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,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项,国保单位83项,在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,拥有距今10万年的织机洞遗址、1万年的李家沟遗址、8000多年的裴李岗遗址、6800多年的大河村遗址、5300多年的双槐树遗址、4100多年的王城岗遗址、3600多年的商城遗址。 郑州历史上名人辈出,子产、列子...
news.zynews.cn/zz/2023/08/31/96644.html 2023-8-31

《史话河南》·非遗篇:点“草”成金--中原网--国家一类新闻网站...

汝南县罗店镇是全国有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,有许多从事农民画和麦草画的民间艺人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麦草画代表性传承人、汝南县政协委员袁月英从事麦草画的创作和研发,把汝南的梁祝化蝶、宿鸭湖风光,平舆的车舆文化,泌阳的盘古文化,西平的嫘祖文化,遂平的嵖岈山风光等地方特色文化融入画端,提升了麦草画的文化...
news.zynews.cn/zgjj/2023/06/10/81343.html 2023-6-10

第一视点丨之江评: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--中原网--国家一类新闻...

去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,“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,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要在保护、传承、利用上下功夫,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”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大运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,深刻阐释了大运河文化保护和利用、传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...
news.zynews.cn/toutiaojujiao/2024/06... 2024-6-24

盘点中国最著名的15条沟通古道:他们承载了千年文明_手机中原网

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,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,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,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,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,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,它蕴藏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。 茶马古道 夏特古道(也叫夏塔古道) ...
news.zynews.cn/focus/2017-06/09/content_11047222.htm 2017-6-9

文脉华章|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,是流动的文化

洛阳位于隋唐大运河的核心区域,其历史文化遗产丰富。如今,随着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一大批重点文化项目实施,大运河千年文化“遗珠”以多种方式生动呈现于世人面前,为老百姓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。2023年,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接待游客125万人次,人气持续攀升。
news.zynews.cn/toutiaojujiao/2024/06... 2024-6-22

央媒观豫 | 中国好手艺:淮阳芦苇画--中原网--国家一类新闻网站...

讲述人: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阳芦苇画代表性传承人 谷穗 淮阳芦苇画,又称“苇编画”。取北方常见的芦苇,拼合成图,再烙烫上色,被誉为“草上作画”的手艺。 因讲求本色取美,故选料尤为精细:取2至4米高、食指般粗细、挺且直的苇秆,精修成段,去其硬结,打磨抛光。以刀剖开苇段,经高温熏蒸,由卷曲熨成...
news.zynews.cn/hn/2023/06/24/83986.html 2023-6-24

何以中国·运载千秋|国宝里的大运河--中原网--国家一类新闻网站...

层楼叠榭与斗拱飞檐,在水天间相守相望。 清名桥 一个个世界文化遗产点,关联起因水而生的历史、当下和未来;一座座“上新”的博物馆,承担着传播大运河文化、魅力的使命。 打卡大运河畔的国宝,文化璀璨,遇见穿越时空的珍奇。寻找国宝里的大运河,大运千秋,感受奔腾不息的生命。 ​...
news.zynews.cn/hn/2024/06/21/1321... 2024-6-21

《文物里的郑州》荣获“微博年度文化城市创新IP”--中原网--国家...

顾万发向线上线下的观众也简要介绍起郑州文化遗产的重大价值:“郑州在嵩山脚下、黄河岸边,黄河孕育的捧捧黄土里面沉淀着中华文明的精髓,有东亚现代人的重要栖居地织机洞遗址、老奶奶遗址;有万年来黄河流域中华文化史的代表李家沟遗址、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先驱裴李岗文化,尤其有以双槐树遗址为都邑的仰韶文化时期的河洛古国...
news.zynews.cn/zz/2024/06/24/132313.html 2024-6-24

一寸缂丝一寸金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门手艺?--中原网--国家一类新闻...

“机中织锦惭秦娥,唐宫刺绣如拙何”,“非纻非縠非绮罗,但见空明摇玉波”,被明人吴宽所赞便是织中之圣——缂丝。 缂丝,又称“刻丝”,素有“一寸缂丝一寸金”之说。作为一种古老丝织技艺,起源于汉魏,盛极于南宋,2006年,缂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news.zynews.cn/zgjj/2023/05/25/77798.html 2023-5-25

【理响中国】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新人--中原网--国家...

我们回望历史,一定是立足当下、展望未来,考古工作者的担当不仅仅是做文物保护好、传承好的第一责任人,也是将其利用好、弘扬好、传播好的忠实实践者,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的根与魂,将文化传承发展寓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,全面系统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,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,加大文化遗产...
news.zynews.cn/zgjj/2023/06/14/821... 2023-6-14